产品描述
1、适宜种植区域:
在湖北省(武陵山区除外)、安徽省和河南省籼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麦茬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在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的双季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在湖南省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熟晚稻种植;在湖北省鄂西南以外地区作早熟中稻种植;在桂中、桂北稻作区作早稻和晚稻、桂南稻作区作早稻种植。
2、种植季节:
在湖南省作中熟晚稻栽培,建议6月10日至30日播种;在湖北省鄂西南以外地区作早熟中稻栽培,建议5月20日至6月10日播种;在长江中下游作麦茬稻栽培,建议5月20日至6月10日播种;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栽培,建议6月10日至20日播种;桂中、桂北早稻3月31日前、晚稻7月5日前,桂南早稻3月10日前播种。
请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栽培习惯,结合本品种特性,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保证安全齐穗,以避开抽穗、灌浆期高温或低温危害为宜。
3、主要栽培措施:
长江中下游双季晚稻
1.适时播种,育秧移栽每亩大田用种量1.5千克。浸种时注意种子用“咪鲜胺”等消毒处理。
2.移栽:水育秧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栽插株行距16.7厘米×26.7厘米,亩栽插1.5万穴左右、每穴插2-3粒谷苗、基本苗8-10万。
3.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主茎幼穗分化3期左右酌施穗肥,每亩需纯氮10-11千克,氮、磷、钾比例1:0.5:1.1。一般大田翻耕前每亩施45%的复合肥35千克左右作底肥,移栽后5-7天每亩施尿素7-9千克、氯化钾5千克作分蘖肥;主茎幼穗分化3期左右每亩施尿素4-6千克、氯化钾7.5千克作穗肥。
4.管水: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每亩总苗数达17万左右应及时排水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若遇到高温或低温天气,可以灌深水护苗;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
5.防病:病虫害防治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秧田在秧苗3叶期和移栽前2天分别喷施对口农药防治秧田稻蓟马、稻飞虱等,可有效减轻大田前期的病虫害。大田注意防治稻瘟病,及时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
长江中下游麦茬稻
1.适时播种,大田一般亩用种量1.75千克左右,浸种时注意种子用“咪鲜胺”等消毒处理。
2.除草:播种后1-2天、秧苗3叶1心期和分蘖期及时除草。
3.施肥: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主茎幼穗分化3期左右酌施穗肥,每亩需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比例1:0.5:1。一般大田翻耕前每亩施45%的复合肥40千克左右作底肥,移栽后5-7天每亩施尿素7-9千克、氯化钾5千克作分蘖肥;主茎幼穗分化3期左右每亩施尿素4-5千克、氯化钾7.5千克作穗肥。
4.管水: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每亩总苗数达17万左右应及时排水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若遇到高温或低温天气,可以灌深水护苗;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
5.防病:病虫害防治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秧田在秧苗3叶期和移栽前2天分别喷施对口农药防治秧田稻蓟马、稻飞虱等,可有效减轻大田前期的病虫害。大田重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及时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
广西壮族自治区
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每亩大田用种量1.0~1.25千克,每亩秧田播种量10~12千克。
2.合理密植,适时移栽:每亩插(抛)秧1.7~2.0万蔸,抛栽叶龄3.1~3.5叶;插秧叶龄4.1~4.5叶或早稻23~26天秧龄、晚稻15~20天秧龄。
3.科学水肥管理: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的比例1:0.5:1.0;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中后期酌情施用穗粒肥,一般前期施肥量占总肥量的80%~90%。水份管理:浅水移栽,薄水分蘖,够苗露晒田,干干湿湿到成熟。
4.病虫害防治:结合肥水管理,根据苗情和当时、当地病虫测报及时用药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及螟虫类等主要病虫害。
4、主要性状:
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8.6天,比对照五优308早熟1.1天。株高107.5厘米,穗长26.2厘米,亩有效穗数18.6万穗,穗平均总粒数218.9粒,结实率80.8%,千粒重23.5克。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9%,垩白度0.4%,直链淀粉含量16.3%,胶稠度77毫米,碱消值5.5级,长宽比3.1,稻米品质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三级。
长江中下游作麦茬种植,全生育期123.6天,比对照五优308早熟3天。株高111.7厘米,穗长25.8厘米,亩有效穗数18.5万穗,穗平均总粒数206.1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3.2克。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4%,垩白度0.1%,直链淀粉含量15.8%,胶稠度81毫米,碱消值7级,长宽比3.1,稻米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二级。
在桂中、桂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22.1天,比对照五优308早熟1.0天。每亩有效穗数17.3万,株高104.5厘米,穗长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71.2粒,结实率82.9%,千粒重22.9克。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80.8%,整精米率63.7%,垩白度0.6%,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6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1%,粒长6.5毫米,长宽比3.1,达到NY/T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优质二等标准。
5、适应性:
2018、201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54.78千克,比对照五优308增产5.67%;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3.16千克,比对照五优308增产6.67%。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9、4.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耐冷性一般。
2018、201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麦茬籼稻组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89.57千克,比对照五优308增产6.30%;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02.43千克,比对照五优308增产6.70%。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5.4、4.8,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
2019年参加广西桂中、桂北稻作区早稻中熟组区试,平均亩产505.45千克,比对照五优308增产3.71%;2020年续试,平均亩产526.92千克,比对照五优308增产2.70%;202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2.06千克,比对照五优308增产2.59%。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6.0、4.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病情级别两年分别为7级、7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