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向着“三高超级稻”努力奋斗
发布时间:
2015-10-11 21:14
来源:
19年来,超级稻不断爬坡前行,努力追求:高产、高质、高抗
湖南日报记者 胡宇芬
出于保障粮食安全的考虑,国家农业部于1996年正式就“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立项。最初因追求高产而研究的超级稻,近来却因高产遭到质疑。质疑声主要集中在高产不好吃、高产不绿色等。
超级稻是不是正如质疑所说?10月10日,记者采访了水稻育种和栽培专家,且听他们如何说。
多个超级稻品种达到国标三级以上米质
我国启动超级稻育种计划以来,至今已成功实现了四期攻关目标。其中,第二、三、四期超级稻百亩片攻关主打品种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的选育人,都是袁隆平院士的学生、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杂种优势机理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邓启云博士。
他告诉记者,高产、高质、高抗是水稻等农作物永远追求的育种目标。袁隆平院士提出在追求高产的同时,不放弃对米质改良的攻关要求。目前,育成的多个超级稻品种达到国标三级以上米质,少数品种达到国标二级以上米质。
以Y两优2号为例,其母本引进了美国优质稻的血缘,米质优良,食味品质和外观品质都比普通杂交水稻有了较大提升。Y两优900除了来自母本的优质性状外,父本还引进了我国北方粳稻和非洲优质稻的血缘,更是高产、优质的明星。
大米品质共有13个评判指标,其中决定口感好坏的主要是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像Y两优900的这两个指标就分别达到一级和三级标准。2013年底,邓启云博士请来20多位“评委”,将Y两优900、Y两优2号和日本越光优质米等品种放在一起,开展了一次米质擂台赛,结果在食味品质方面,Y两优900独占鳌头。
“高度市场化的米业,仅高产而没好口感和营养,不会有消费者埋单。”邓启云告诉记者,超级稻Y两优系列,就是坚持广适性、优质、超高产同步改良选育出的品种。现累计种植超1.44亿亩,比常规品种增产93.6亿公斤,创造经济效益234亿元。
绿色栽培照样显现超级稻增产优势
去年创下超级稻百亩片亩产世界纪录1026.7公斤的Y两优900,在不施化学农药、总肥量与农民用肥量相当的条件下,亩产能达到多少?9月底,长沙县高桥镇该品种30亩绿色生产区现场测产显示,按含水量13.5%折合实际亩产633.3公斤,比当地常规生产方式单产提高20%。同时,镉含量检测结果为0.043mg/kg,是对照区同品种稻谷镉含量的1/5,也是国家标准的1/5。
省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张玉烛研究员告诉记者,这是第一次对超级稻品种进行绿色种植试验,发现在相同条件下,超级稻品种能更好地利用光能和吸收肥料,其增产并不只在特殊条件下才能实现。
不施化学农药如何保护水稻?张玉烛告诉记者,借鉴中医预防保健的思路,采用蜂蛙灯技术控虫、生物诱导技术控病、生物菌肥控草、保育天敌调控生态。如利用稻螟赤眼蜂寄生害虫卵消灭鳞翅目害虫、利用稻田天敌保育技术防治稻飞虱等,利用有益微生物菌种防治病害,让有“水稻癌症”之称的稻瘟病来袭时病株率锐减至不足0.48%,纹枯病产量损失约1%,稻曲病粒率小于万分之一。他也坦承,围绕超级稻绿色生产技术研究形成的一系列办法,尚未被农民普遍掌握,这也是随着超级稻品种产量级别增加,农户种植产量折算率反而递减的主因之一。
绿色试验田里,施肥的总量和农民一样多,但超过一半是有机肥料。为什么产量不减反增?张玉烛说,诀窍在于施肥时间安排上前少后多,相当于在水稻长身体的“青春期”多施肥,效率才最高。对超级稻而言,要追加穗肥才能大幅增产,而传统方式很少施加穗肥。农民的栽培理念和“功夫”大多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也造成了超级稻需要大水大肥才种得好的误读。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常硕其告诉记者,水稻增产的最大功臣是太阳光。水稻产量两三成来自于抽穗前所积累的光合产物,七八成来自于抽穗后的光合产物。他以审定最早的两优培九、近几年国内推广面积最大的Y两优1号、目前产量潜力最高的Y两优900三种超级稻为对象研究发现,Y两优900不仅可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要灵活分配光合能力,还在生物学产量和穗粒数上实现新的增长,“聪明又勤奋”,表现出更高的产量潜力。
高抗研究重点攻关稻瘟病
超级稻的抗病和抗逆性研究,是目前最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邓启云博士透露,Y两优系列超级稻具有非常良好的抗逆性。他的博士研究生所做的实验表明,Y两优1号、Y两优2号和Y两优900等几个代表性品种的耐高温、耐低温和抗旱性比对照组都有明显优势。在抗病性方面,Y两优系列的母本Y58S本身具有非常好的稻瘟病抗性,Y两优1号、Y两优7号、深两优5814(也是Y两优品种)等都有比较好的抗性。
然而,作为微生物的稻瘟病小种具有高变异性。由于Y58S的品种在生产上已推广十多年时间,大田里也渐渐出现了一些能够适应Y58S品种的稻瘟病新小种。目前,邓启云博士课题组已经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多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导入Y58S中,培育了新的Y58S抗病株系,将很快投入生产。并且,邓博士还与国内外一些抗病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顶级专家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他们正在为未来彻底解决稻瘟病问题而潜心研究。
(来源: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5-10/11/content_102056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