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缺农地的深圳,是全国育种产业高地
发布时间:
2015-01-16 20:46
来源: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将种子形容为现代农业的“芯片”。在全国首个没有农村、没有农民建制、农业用地仅10万亩的深圳,正在逐渐形成一个“种业硅谷”,围绕着种子这个“芯片”,在生物育种基础研究、技术应用研究和产业示范推广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深圳瞄准现代农业生物育种这一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产业,陆续引进和培育十个国内外一流的拥有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多项世界级成果产业化潜力大,而且结合深圳的创新环境和企业的自发市场行为,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吸引了不少团队前来联络考察,还有多个国内排名靠前的著名种企表达了落户深圳的意愿。
“深圳具有成为高科技的硅谷潜力,也有成为种业硅谷的潜力。”山西运城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创始人冯树英,著名超级稻育种家、袁隆平院士的学生邓启云13日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称,深圳的创新环境非常优越,政府能提供最好的服务,人才政策吸引人,而且企业家素质高,将科技理念转化为企业家理念的速度非常快,要想让自己培育的种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与深圳的企业合作是最好的选择。
种子是现代农业“芯片”
“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一直在全世界遥遥领先,但我国的农作物种业包括在世界领先的杂交水稻,都还非常弱小,国际顶尖技术的产业化仍是中国的瓶颈”。
冯树英、邓启云是深圳创世纪种业公司的首席育种家。邓启云是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冯树英则于2012年被破格评为第五名深圳市杰出人才,之前的四位全部是院士,只有他是一名普通研究员。
他们曾婉拒了众多知名机构、种业巨头伸来的“橄榄枝”,选择了与深圳民营企业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合作。他们各自领衔的团队获得的世界级研究成果将大幅提高小麦、水稻的产量,大面积推广后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非常惊人。
“2012年,深圳市经贸信息委举办了生物育种座谈会,袁隆平院士第一次提出一个概念,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在袁隆平身边工作20多年的邓启云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现代农业技术不管有多么高明、神奇,都要集中到种子这个“芯片”里才能为农民所用,形成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带来效益。
可是,如何把科研成果变为产品,把种子真正送到农民手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邓启云说,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一直在全世界遥遥领先,但我国的农作物种业包括在世界领先的杂交水稻,都还非常弱小,国际顶尖技术的产业化仍是中国的瓶颈。在转化过程中,生物育种产业链显得尤为重要。
从事种业技术研究近30年的邓启云对此深有体会。2001年,当邓启云为一个新研发的国际领先品种感到兴奋,希望让企业家接受并迅速产业化时,对方并没有跟上他的步伐,直到9年后,这位企业家才决心做,该品种迅速成为全国第一大品种。
这9年的“时差”让邓启云非常感慨,种子企业是高科技企业,科研人才在企业一定要有话语权。相比之下,深圳企业家对技术的理解和产业化的速度则让邓启云另眼相看。
他告诉记者:“创世纪种业公司负责人懂科研又懂市场,本身就是科学家出身,能理解我们的激情和成果的价值。科技人员就是需要激情,有激情才能创新。”
研究成果与农民“零距离
“不要看深圳没多少农田,现在发展农业,谁站在农业生物技术的最高峰,就是世界农业的领头人。”
冯树英也非常看重深圳企业在产业化方面的能力。他告诉记者:“深圳是一个做实事的地方,你可以放开做,在其他地方做不到的事情能在这里做成”
今年60周岁的冯树英自费研究杂交小麦40多年,其中甘苦外人难以想象,他的梦想就是希望面向市场推出增产10%以上的小麦种子,不仅面向中国市场推广,更要面向全球市场推广,创世纪公司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也是冯树英非常看好的。
尽管创世纪种业公司销售额在国内位居前列,近五年科研投入占企业营业总收入的8%—16%,300多名员工中科研人员占比达22%,但与国内一些种业巨头相比,还是相对较小。冯树英告诉记者:“一个武器是否厉害,不看个子大小。一个企业是否有前景,关键是看它是否具备相应的发展要素。”
“不要看深圳没多少农田,现在发展农业,谁站在农业生物技术的最高峰,就是世界农业的领头人。”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吴开松告诉记者,深圳对农业的贡献不是用土地生产出多少东西,而是靠技术,创世纪本身与农民是“零距离”的,研究成果直接进入市场,将种子送到农民手里,仅转基因抗虫棉一项就为我国带来数百亿元、数千亿元的贡献。
如何站在世界农业的高峰,如何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也是深圳发展现代农业从一开始就考虑的问题。“我们2012年做的一项调研显示,中国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第二种子大国,但我国种子企业规模小、国际竞争力薄弱,世界排名前20家跨国种业公司拥有世界90%的育种技术和75%的种子贸易。如果我们再不重视种业的话,我们的农业就会越来越被动。”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现代农业处处长郑璇曾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深圳种业发展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立足深圳、面向全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定位,希望掌握重要作物的生物育种技术。
10个一流团队落户初步形成产业链
“这十来个团队没有一个是有重叠的,即使都是在研究水稻,方向也是不一致的。团队之间还有互补性,有合作空间,比如多个团队都与华大基因有合作”。
作为全国首个没有农村、没有农民建制的城市,深圳约2000平方公里土地中,农业用地仅10万亩。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条件有限的背景下,转型发展现代农业生物育种产业成为深圳农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深圳市经贸信息委现代农业处调研员张万巧告诉记者,深圳原本就有种业基础,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农业转型发展,因土地资源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深圳,农产品物流业加上异地生产基地建设满足了九成以上市民消费需求,这也让深圳有条件腾出手来发展生物育种产业。
世界种业不仅呈现行业高度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高新科技和人才也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谁掌握了技术和人才,谁就在竞争中占据了主动。2009年深圳率先出台了《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及配套政策,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种种因素让深圳在农业方面确定了以种业为突破点,并开始了寻找团队的过程。
2009年起,深圳开始规划建设深圳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整合多年积累但分散、弱小的育种资源,陆续引进和培育十个国内外一流的拥有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
这些团队包括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冯树英领衔的F型三系杂交小麦团队、邓兴旺博士领衔的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中科院院士杨焕明领衔的华大基因创新团队、崔洪志博士领衔的创世纪转基因棉创新团队等。
“这十来个团队没有一个是有重叠的,即使都是在研究水稻,方向也是不一致的。团队之间还有互补性,有合作空间,比如多个团队都与华大基因有合作。”张万巧分析说,多个团队纷纷落脚深圳,希望在未来占据现代农业制高点,团队之间完全可以在某种机制下加强合作,形成更加高效的产业链。
从源头上来看,基因测序产出能力占全球50%的华大基因,现已实现了从基因组到基因挖掘再到分子育种的全线贯穿,其近期的目标是建立世界领先的基因分型平台、基因挖掘平台和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平台,其中开放的育种平台将向大中小企业开放。基于该平台,中小型公司投入一两百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就可以在两三年内确保实现一个动物或植物品种的改良,有利于保障农业生态的安全。
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超级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袁隆平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培育出新一代高产优质超级杂交水稻,其中“深两优5814”年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已被湖南、湖北、广东等列为水稻主推品种;“深优9516”目前年推广面积160万亩以上,在2012年广东省农业厅主导品种水稻组排第一位,在广东早稻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瞄准现代农业生物育种这一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产业,深圳利用政策、科技、市场、信息、人才等优势,借助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种业的基础和条件,多种机制汇集生物育种创新人才,已形成了较好的技术与产业基础。
中国“最硅谷城市”套种出“种业硅谷”
“全国排在前十名的种子企业,几乎有一半左右都提出过想到深圳来发展,一些民营企业三番四次表达了这样的愿望”。
近年来,深圳与硅谷被共同提及的次数越来越多,深圳不仅被认为是中国最像硅谷的城市,也被称为“智能硬件的硅谷”。深圳在资本、环境方面的优势,也被认为是发展“种业硅谷”的利好。
尽管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与硅谷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作为国内创业投资活动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深圳的VC、PE机构数量与管理资本的总量均占全国的1/3,各类投资基金、企业超过了8800家,其中,仅2013年就新增3600家,注册资本超过了2300亿元。
“深圳几家投资公司已经在种业上投资几亿元,看得很准。”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总裁杨雅生称,任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
2014年9月,落户前海的首个以社会化资本投资为主体的国家种业创新基金在深圳成立,它将为深圳种业创新之都建设提供金融支撑。国家种业创新基金即深圳前海中农种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已落户深圳前海,该基金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投资基金的第一个专项基金,首期总认缴出资额为5.15亿元,由园区联盟及园区联盟母基金发起,联合种业上市公司、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
“全国排在前十名的种子企业,几乎有一半左右都提出过想到深圳来发展,一些民营企业三番四次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深圳市经贸信息委现代农业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悉,深圳在发展生物育种产业上存在不少优势,一方面,深圳的农业用地已转为国有,具有政府统一规划与利用的农业用地资源,从而可以统一发展现代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另一方面,深圳信息流通快速、人才相对容易获取、资本活跃程度高,具有前沿科技和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而且政府层面对生物育种的支持力度很大,拥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吸引了不少团队前来联络考察,其中一些团队已在深圳扎下根来,还有多个国内排名靠前的著名种企表达了落户深圳的意愿。
■延伸阅读
深圳生物育种
成果屡破纪录
案例
1
超级稻亩产超1000公斤
产量高而且口感好推广后可使水稻产量提高两三成
2014年10月10日,“Y两优900”杂交稻新组合位于湖南省溆浦县的102.6亩示范片,在农业部组织的国家级测产验收中亩产超1000公斤,达到1026.7公斤,一类田平均亩产达到1074.7公斤,实现了国家第四期超级稻攻关目标,创下目前所测超级稻示范片百亩片均产最高纪录。这一数据也刷新了该品种2013年亩产998.1公斤的世界纪录。
相比之下,目前我国水稻平均亩产为460公斤,“Y两优900”经过有关部门审定后,大面积推广种植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Y两优900”新组合是由深圳企业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自主选育而成的,这家创办于1998年的生物育种高新技术企业是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项目单位,其杂交水稻首席育种家邓启云博士是深圳破格引进的国家级领军人才。
“‘Y两优900’不仅高产,而且好吃,主要米指标达到国家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综合指标达到国家三级以上优质米标准。”邓启云博士告诉记者,“Y两优900”已助力袁隆平院士完成中国超级稻第四期攻关任务,结合一整套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将有巨大的推广价值。
邓启云给记者算了笔账,“Y两优900”的良种结合良好的栽培技术,可以使中国的水稻产量提高20%至30%,三年之内有望在我国推广至1000万亩以上,我国每年可以增产近2亿公斤粮食,意义很大。创世纪公司的下一步主要目标就是超级稻的产业化推广。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个品种可以成就一家企业。“我们2013年实现水稻种子销售收入0.5亿元;计划至2018年实现水稻种子3亿元的销售收入;2013年实现小麦种子销售收入0.4亿元;计划至2018年实现小麦种子3亿元的销售收入。”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总裁杨雅生告诉记者,该公司2014年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比例达16.5%,过去几年累计研发投入近1亿元,预计2018年将实现种子销售收入12亿元,成为国内育种标杆企业,其中棉花、油菜、玉米种子收入分别达到2.5亿元、1.5亿元、2亿元。
杨雅生告诉记者,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玉米这五大作物在中国总计约16亿亩,占中国20亿亩耕地面积的80%左右,主要都是基本农田。“从全世界来看,这五大作物的种植面积和用种量都是前三位的,中国种业可以孕育出国际一流的大型种业。”
案例
深圳生物育种
成果屡破纪录
2
杂交小麦技术取得重大破解产业化后可增产10%以上
小麦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杂交小麦同杂交水稻一样,是世界粮食增产的关键技术。在杂交小麦这一世界性难题面前,深圳同样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深圳创世纪公司独占实施权的F型三系杂交小麦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完成了小麦不育系创制、小麦杂交种选育、高产制种技术,成为全世界最为领先的小麦增产技术,为杂交小麦的产业化铺平了道路。
据专家测算,中国的杂交小麦可推广3亿亩左右,按增产15%计算,当杂交小麦推广到2亿亩时,每年可增产小麦150亿公斤,增收300多亿元,可满足1亿人的基本口粮,相当于节约耕地4000多万亩。
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F型三系杂交小麦首席科学家冯树英告诉记者,杂交小麦是世界性科技攻关项目,研究难度极大,因为小麦的基因数含量多、生物复杂度高,它的基因数目约是水稻的40倍,是人类的5.5倍。全世界杂交小麦的研究虽历时70多年,但是至今没有大面积推广。
1954年出生的冯树英从上世纪70年代自费开始杂交小麦育种实验,在没有经费、没有土地、没有员工、没有设备的“四无”条件下,经过16年努力发现了近缘杂交方法,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的只有远缘杂交才能产生不育株的观点束缚。
创世纪公司从2004年就开始与研究遇到困难的冯树英接触,从2009年起先后投入1300多万元支持冯树英的研究。
2013年5月,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专程来到山西运城田间考察冯树英团队培育的杂交小麦生长情况,认为F型小麦不育系的恢复度稳定,麦穗大,麦粒明显比父本多,杂交优势明显。中国科学院院士、小麦专家庄巧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学家范云六等表示,F型杂交小麦技术有希望实现产业化。
记者了解到,这种杂交小麦技术未来两三年内有望实现产业化,保守估计每亩可增产10%以上,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F型杂交小麦的研究已明显加快,目前已新选恢复系300多个,实现了多出、快出强优势小麦杂交组合的目标。
(稿源:南方日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1/16/content_73916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