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秧苗床管理的四大误区
发布时间: 2020-04-30 11:18:21.000
误区一 没出齐苗不揭膜
苗床上盖膜 ,主要目的是保墒,即保证水稻从播种到出芽发芽这段时间土壤水份,因为水稻覆土过浅导致床土易干,浇水次数过多,容易把种子浇出来,所以覆一层薄膜,以保证这段时间水分散失,当稻种出苗达到30-50%,就一定要揭掉地膜,原因是先出的这些稻苗会由于地膜揭的过晚,导致高温烤苗现象,被烤的水稻苗不利于根系生长。
误区二 秧苗过小不能大通风
苗床通风不是看秧苗大小,而是看温度的高低,是根据秧苗长势进行温度管理,过高的温度秧苗呼吸加强,对体内物质消耗过大,而根系生长是靠细胞分裂,依靠秧苗光合作用和胚乳养分的分解,秧苗过强呼吸会消耗大量的物质,就会影响根系生长物质供应不足,导致根系生长缓慢,因此晴天一定要早通风,以便棚内温度能缓慢上升。
误区三 苗床干了就浇水
苗床不能总浇水,浇水的标准是土发白、苗午间打绺,这是缺水了,浇水要早晚浇水,不要中午浇水,要一次性浇足,浇透,阴雨天不易浇水。
秧苗2叶期前:原则上不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床面局部发干缺水时,要及时补浇水;
秧苗2叶期后:随着棚内温度升高,秧苗需水量加大,尤其是钵体育苗抗旱能力差,应重点注意浇水。苗床是否缺水可根据秧苗来确定,早晨秧苗叶尖普遍有露珠时为不缺水;当早晨秧苗叶尖露珠减少或无露珠,以及中午叶片打卷时为缺水,要在早晨日出前或傍晚及时浇水,浇水要一次浇透,尽量减少浇水次数,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要用冷水浇苗,水温要在15℃以上,可用大缸等容器或晒水池晒水。
误区四 苗床得病了不正常通风
苗床管理上的技术要求是对水稻秧苗生长创造的最有利的条件,所以,得了病的秧苗一定要按照技术要求正常通风管理,不要采取所谓的“特殊”照顾,这样对秧苗恢复生长极为不利。
水稻苗床常见的病害就是立枯病、青枯病。而立枯病发病较早,一般壮秧剂里的防病措施就可以消除。所以,现在的立枯病不常见或者见不到,但青枯病发病较晚,一般在两叶到两叶一心之间,这时候距离播种时间已经近20天了,壮秧剂中的杀菌剂功效基本丧失。
这时候秧苗就会得病,大家总会觉得是天气、壮秧剂、调酸、杀菌等方面出了问题。但实际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根据这些的田间的实际诊断,近几年所发生的青枯现象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青枯现象的发生无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病理性青枯,即发病的原因是因为有病菌浸染根系而发病。
第二,就是生理性失水,这个不是由病菌浸染,而是由于低温后突然升高,秧苗突然卷叶,发生青枯症状。
第三,床土结构不合理,到两叶一心的时候,发生整盘或者连片卷叶干枯。
第四,风害,就是插秧前,揭棚膜,出现连片干枯,先从叶尖开始,轻微的症状只是叶干枯,严重的整株枯死,而且在苗床上连成片。这四种情况发生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但归根结底都是秧苗素质差造成的。
来源:DB农业科技
关键词:
文件下载
-
文件大小: 1.4MB